伽利文章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行业新闻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加班上瘾”到“严禁加班” 老板们习惯在996话题上“人格精分”?

admin2025-05-21 10:20:02行业新闻1
  来源:评论员毕舸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近日一句“我从来不加班”,被网友群嘲了。  在接受财经媒体《晚点LatePost》的访谈中,他言之凿凿地宣称“95%以上的加班都是形式主义”,甚至搬出

  来源:评论员毕舸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近日一句“我从来不加班”,被网友群嘲了。

  在接受财经媒体《晚点LatePost》的访谈中,他言之凿凿地宣称“95%以上的加班都是形式主义”,甚至搬出今年1月签发的《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以“六条禁令”中“严禁下班时间开会、形式主义加班”的条款佐证其决心。

  然而,互联网的记忆迅速翻出他十年前凌晨12点09分发布的微博:“加班有时会上瘾,陶醉在工作中其实也是一种幸福……”

  时空错位的言论,将企业家在加班问题上的精分表演推向高潮。

  方洪波并非孤例。马云曾以“996是福报”的论调引发轩然大波,转身又被扒出2015年坦言“后悔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家人”。

  俞敏洪前脚在直播中痛斥“把996当骄傲的公司是垃圾”,后脚新东方旗下公司就被爆出“禁止午休、员工常加班到凌晨”。

  集体性的言行分裂,早已超越个人道德瑕疵,暴露出企业家群体在劳动权益问题上的深层矛盾。

  ---

  探究这种分裂的成因,需从客观与主观两个维度拆解。

  客观层面,企业基因决定其对待加班的底色。

  美的推行“六条禁令”禁止形式主义加班,反映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对无效工时的系统性剔除需求。

  而阿里巴巴这类互联网企业,马云高喊“996是福报”的2019年,恰逢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获取更多员工剩余价值,成为维持增速的“简单、粗暴但有效”手段。

  更深层的推手是经济周期:当GDP增速维持在6%以上时,企业尚能通过扩张红利掩盖管理粗放;一旦增速跌破5%,裁员降薪与加班文化便如影随形。

  ---

  主观层面,企业家的认知割裂源于立场游移。

  方洪波们既是企业化身,又是舆论焦点。

  当需要塑造亲民形象时,他们化身反内卷斗士;当面临业绩压力时,又默许部门LEADER通过“自愿加班”完成KPI。

  这种分裂在俞敏洪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教育企业家,他深知员工创造力需要休息滋养;但作为上市公司掌门人,又不得不应对资本市场的季度考核。

  ---

  企业家何时倡导不加班?

  往往发生在三个场景:

  一是需要回应公共舆论时,用反加班姿态换取社会好感;

  二是企业基因决定其无需依赖人力堆砌,如某些高端制造业。

  三是与前者倒过来,企业处于行业腰部,既非头部领军企业,也远离末位淘汰风险,在多轮人员精简后人力成本可控,业务发展陷入平台期,管理层进入战略躺平状态。

  此类企业强制加班动力往往显著减弱,典型如乐视、搜狐等案例所呈现的组织生态。

  ---

  而要求员工成为“奋斗者”的时刻,或是面临新兴竞争对手冲击时,用“狼性文化”制造焦虑;

  或是资本方施压需要冲高估值时,用加班时长粉饰增长故事;

  甚至当企业家个人陷入中年危机,试图通过工作狂形象证明存在感时,也会将加班升华为“幸福哲学”。

  ---

  方洪波、马云、俞敏洪的言行分裂,绝非个人道德瑕疵使然,实则是资本逻辑、行业周期与管理困境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制度环境变迁迫使企业家调整话语体系。

  随着劳动法规完善与公众权益意识觉醒,新东方不得不为“禁止午休”事件道歉,美的也需要通过“简化工作方式”来回应社会期待。

  企业家的公开表态越来越趋向政治正确,但实际管理仍难摆脱效率至上的惯性。

  ---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加班上瘾”到“严禁加班”  老板们习惯在996话题上“人格精分”?

  另一方面,企业家个人角色转换带来认知变化。

  作为二次创业者时,方洪波可以坦言“加班是幸福”;成为上市公司掌舵者后,则需考虑ESG评级与投资者关系。

  马云从“后悔忙于工作”到“不后悔12x12”的反复,本质是商人身份与公众人物角色的认知冲突。

  ---

  更深层次看,加班文化的双面叙事暴露了现代企业的价值分裂。

  在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员工福祉之间,在短期业绩压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企业家的公开言论往往成为平衡各方诉求的修辞艺术。

  方洪波们并非刻意说谎,而是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时,选择了符合当下情境的叙事策略。

  ---

  当行业红利褪去、增长陷入停滞,他们既需要维持公众形象以获取政策红利,又不得不面对资本市场的季度考核;

  既要回应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关切,又难以割舍通过人力堆砌维持竞争力的路径依赖。

  种种撕裂,恰是当代企业家群体在转型期最真实的生存写照。

  ---

  但无论给方洪波、马云、俞敏洪等提供多少客观理由,也请各位老板意识到,大众舆论舞台前的“伟光正”,与企业基层员工的牛马实相两相分裂,最终将反噬企业竞争力。

  当“禁止形式主义加班”与“凌晨发工作微博”并存,“反对996”与“强制取消午休”同框,企业文化的可信度必然受损。

  真正健康的管理,应该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叙事,建立兼顾效率与人文的工时伦理。

  毕竟,员工用脚投票的时代,老板们任何违背本心的加班论述,终将被现实证伪。就像那些被裱在镜框里的企业愿景、价值观,若与员工真实体验相去甚远,就会沦为自欺欺人的装饰品。

  无论包装成“新六脉神剑”式的文化图腾,还是标榜为“兄弟文化”的情感绑架,最终都抵不过员工用离职率写下的真实评价。就像褪色的标语墙,终究遮不住组织肌理中的疲惫与疏离。

  方老板、马老板,以及其他大大小小老板,你们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