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47(苏47折纸)
本文目录一览:
苏47的性能咋样?能和F22相媲美吗?他是否像其它苏制战机一样有?_百度...
苏-47是苏霍伊设计局为俄罗斯空军设计的一种前掠翼布局的先进战斗机新技术验证机。该机采用三翼面设计,包括前翼、前掠翼和常规尾翼,机体结构的90%由复合材料制成。S37因综合采用前掠翼和推力矢量技术,满足近距空中格斗中的高机动性要求。目前,S37已完成多次飞行试验,包括收起起落架的飞行试验。
虽然苏47在某些技术特性上可能表现出色,但作为一款验证机,其综合性能并未经过实战的充分验证。相比之下,F22在隐形性能、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和电子战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色,且已经经过了实战的检验。综上所述,美国的F22凭借其成熟的技术、实战经验以及全面的作战性能,相较于俄罗斯的苏47更具优势。
苏-47,又名S-37金雕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公司进行技术验证的下一代战斗机。它验证了前掠翼、超机动性等关键性能。尽管俄罗斯因技术与资金问题,暂无计划将S-37定型并大规模装备,但从作战任务与性能角度看,与F-22在技术层面虽有差距,但二者性能相仿,能进行对比。
包括俄罗斯空军投入资金继续研制,所以SU47未来也只会是个空壳,连再飞上天的机会都没有,和已经进入实际部署的F22完全没有可比性,很多人以为SU47用上了前掠翼+三翼面,机动性应该十分惊人,但是事实上SU47在航展表演时,不但没有做出任何非常规机动动作,连常规机动动作的表现也平分平庸,不论 。
全隐身性能:隐身措施:苏47采用了多种隐身措施,如复合材料制造、吸收雷达波涂料、武器内置等,使其具备与美国F22相似的隐身性能,能有效避开敌方雷达探测。超机动性能:前掠翼布局:苏47采用非传统的前掠翼布局,结合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使其在空战中具有绝对优势。
苏47金雕战机原型
1、苏-47“金雕”战机的技术原型最早可追溯到1944年,苏联基于缴获的德国资料开展前掠翼飞机研究,技术源自德国Ju 287轰炸机。其直接原型是苏联的S - 22前掠翼战斗机。早期探索:1944年德国Ju 287轰炸机试飞,苏联飞机设计者基于缴获资料进行前掠翼飞机研究。
2、在2002年,苏霍伊公司对其改进型试验机苏-47(原代号S-37,民间又称“金雕”)进行了革新设计,旨在将其定位为一款具备生产潜力的战斗机,而非单纯的试验机。S-37的主要任务是作为俄罗斯研发复合材料与电传操纵系统的关键平台,特别是采用前掠翼技术,以提升其性能。
3、苏-37“终结者式”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公司开发的一款单座多用途原型喷射战斗机。作为苏-27系列的衍生机型,苏-37继承了侧卫F型(Flanker-F)的北约代号,于1996年4月在朱可夫斯基飞行测试中心进行首飞。苏霍伊苏-47“金雕式”战斗机是一款超音速试验机,北约代号小木桶(Firkin)。
苏47性能到底怎么样,为什么最后没有量产服役
未量产服役原因:成本问题:苏-47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极高,这使得其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技术难题: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苏-47遇到了诸多技术挑战,导致研发周期延长,增加了量产的难度。市场需求:在21世纪初,全球战斗机市场对第五代战斗机的需求并不旺盛,这限制了苏-47的市场空间。
尽管苏-47展示了卓越的飞行性能,但最终未能满足俄罗斯军方对于空战需求的高标准。因此,该机的研发工作在2002年被终止,未能得到俄罗斯军方的青睐,也没有实现大规模生产。苏-47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但其前掠翼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为后续战斗机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苏47战斗机未能得到军方认可量产服役,主要原因在于其设计上的局限性。前掠翼赋予了它在低速飞行时的高机动性,但这一优势在超音速飞行时却变得不再明显。前掠翼设计在超音速状态下会引发剧烈的翼尖颤动,极大地影响了飞行稳定性和操控性。此外,前掠翼与机身之间的巨大夹角也带来了隐身设计上的巨大挑战。
苏47未能量产装备部队,是技术、设计理念与现代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之经济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其未能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