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踏空牛市,大成基金被骂惨!
(来源:挖掘机007)
A股“水牛行情”的狂欢中,大成基金顶流经理徐彦的新基金“大成兴远启航混合”成了刺眼的“异类”。这只3月11日成立、合同约定股票投资占比60%-95%的偏股基金,截至6月末股票仓位仅0.73%,超84%资金以银行存款形式“躺平”。
当沪深300指数半年涨超9%、创新药ETF飙升30%时,其单位净值却在1元关口微跌0.06%,近193亿管理规模的顶流,带着6.27亿新基金完美错过行情,一场基民与基金经理的信任冲突就此爆发。
基民的愤怒早已溢出屏幕。在基金讨论区,“垃圾”“太次”的吐槽刷屏,更有人直指核心矛盾:“一直不建仓,还要收管理费?”
有投资者算了笔账,若将申购资金投入沪深300指数基金,半年至少能赚近10%,如今不仅颗粒无收,还要倒贴1.5%的年费率,成立近半年管理费已计提超千万元。
从“2月买的,这波行情活生生错过了”的无奈,到“是不是要离职”的猜测,再到“千年乌龟,一直在趴着”的嘲讽,基民的情绪从期待转向失望,最终沦为愤怒。
面对质疑,徐彦的回应显得苍白且矛盾。他在二季报中解释,新基金从零开始,当前市场缺乏被显著低估的股票,“判断股价波动不是我的强项”,承诺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仓。
可这番“价值派”的谨慎,在牛市里格外“不合时宜”——要知道,他管理的老基金如大成策略回报混合,任职总回报超420%,年化回报13.75%,“价值派旗手”的人设早已深入人心。
更具戏剧性的是,他在朋友圈转发吐槽自己的文章,配文“点赞尴尬,不点赞也尴尬,这不就跟在这行情下建仓时差不多嘛”,这种略带自嘲的表态,非但没平息争议,反而被解读为“态度暧昧”,进一步激化了基民的不满。
业内对徐彦的操作也争议不断。有人认可其坚守价值投资的定力,认为当前市场部分板块估值过高,盲目建仓恐为后续回调埋雷;但更多声音质疑其判断失误,甚至猜测他在“护老保新”——
老基金大成兴远视野今年YTD涨幅12.77%,净值处于历史高位,若新基金大规模建仓后遇波动,可能拖累整体业绩,倒不如让新基金“躺平”当“安全垫”。
毕竟按规定,新发偏股基金需在成立后6个月内完成建仓,如今距离9月11日的“大限”只剩不到一个月,徐彦是突击建仓还是继续观望,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若突击建仓,在市场已冲高的背景下,难寻“低估标的”;若继续低仓位,基民的资金仍将闲置,错过行情的遗憾只会加深。
徐彦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公募行业诸多问题的缩影。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业绩呈现极端分化:有的创新药主题基金抓住风口涨超70%,4月成立的部分基金火速建仓收益超40%;但也有基金高位建仓后亏损,或像大成兴远启航这样迟迟不行动。
这种分化背后,是公募行业长期存在的“认知错位”与“机制缺陷”。
一方面,投资者与基金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日益严重。基金宣传时往往放大明星经理的过往业绩,却对其投资风格的局限性避而不谈。徐彦是典型的左侧布局价值派,擅长在市场低估时入场,却在牛市中偏保守,这种风格本需投资者有长期耐心。
可现实是,基民多是被“顶流光环”和“牛市必赚”的预期吸引入场,对经理的策略适应性一无所知,一旦短期收益不及预期,自然引发信任危机。
另一方面,“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机制和“新老基金分化”的操作,进一步透支行业信任。公募基金按固定费率收取管理费,无论基金盈亏,管理费照收不误。
对基金经理而言,新基金“躺平”不建仓,既不会因亏损影响口碑,又能稳稳赚取管理费,缺乏主动操作的动力。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明星经理将新基金当作老基金的“安全垫”——老基金需积极操作维持排名,新基金则低仓位保安全,这种“卸磨杀驴”的操作,让投资者对“明星经理”的信任逐渐崩塌。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对“价值投资”的僵化理解。徐彦以“缺乏低估标的”为由选择空仓,实则是将价值投资等同于“买便宜股”。真正的价值投资,应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而非单纯看估值高低——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成长股的合理估值同样具备投资价值。当基金经理将“找不到低估标的”当作不行动的借口,暴露的不仅是对市场趋势的迟钝,更是投研能力的短板。
这场信任危机,给投资者和公募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对基民而言,盲目追逐明星经理和短期行情不可取,需深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策略适应性,理性匹配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周期。但更该反思的是公募行业:如何打破“业绩宣传滤镜”,让经理风格、策略透明化,让投资者“买得明白”?如何改革管理费机制,将基金经理的收益与投资者利益绑定,避免“旱涝保收”催生的不作为?
徐彦的新基金最终能否完成建仓、业绩能否回暖,尚未可知。但这场“踏空风波”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公募行业若想重建信任,不能只靠明星经理的光环,更需在信息透明、机制优化、投研能力提升上多下功夫。毕竟,基金投资的核心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唯有真正将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在牛市与熊市的交替中,走得更稳、更远。